发布时间:2020-11-11 来源:中国体育报 作者:王占东 韦德占 王昱钧 字体: 大 中 小
“快!”“过!”
甘肃广河兴达灯光球场内,激战正酣。82岁的杨希忠冲着一个正被球友“围堵”的孩子发出“指令”。
“好嘞!爷爷!”
一老一少默契会意的瞬间,给全场带来一个精彩投篮。
“好球!”
篮球飞入篮筐的刹那,一声喝彩,杨希忠下巴上洁白的长须振动出一道飞扬的弧线。
“娃娃,打球就要这样干脆!”
……
为了看场篮球赛,卖了一头牛
球场上,白胡子老人杨希忠格外引人注目。
这么大年龄了咋爱凑这份热闹?
带着好奇走近杨希忠,一个个隐藏在广河县民间鲜为人知的篮球故事浮出水面。
杨希忠是广河县阿力麻土乡贾家村人。20世纪50年代,上中学的他,遇到了一个爱打篮球的体育老师,自此杨希忠爱上了篮球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。从那时起,只要听到哪里有球赛,他就想尽一切办法去观赛。
1990年北京举行亚运会,52岁的杨希忠愣是卖掉家里一头耕牛,凑够路费,从广河到兰州再到北京,一路辗转30多个小时,美美地看了场世界级的篮球赛。回来后,他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,乡亲们都跑来打问,听杨希忠讲篮球赛的盛况。此后30年间,杨希忠的这段经历成为广河县的一个“传说”。
“打篮球不仅锻炼了体魄,也乐和了身心!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,没有烦心事儿,全是开心事儿!”站在可容纳近4000人的广河县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内,杨希忠乐呵呵地说,“我们广河,很多人爱打篮球,身心健康了,才能铆足劲奔小康!我现在和儿子一家住在城里,除了哄孙子孙女外,就是看球赛,日子好得很!”
说话间,杨希忠抱起了篮球,拍打几下,一步腾空,将球投入了篮筐。
“爷爷,您80多岁了,可要当心啊!”一旁的年轻教练担心地惊呼。
“哈哈,没事儿!没事儿!”杨希忠说,“活了80多了,能看到广河县这么好的篮球场,我高兴啊!希望以后能有全州、全省、全国及世界上的球赛来广河办!”
广河,不仅有羊肉,还有篮球
提及广河,许多人会想起手抓羊肉、甜醅子、盖碗茶等特产,很少有人想到篮球。但是,当你走进广河,走进广河夜晚的灯光球场,就会感受到浓浓的、蓬勃的篮球文化。
广河县全民健身中心主任马孝忠说:“我们广河人太爱篮球啦!在秋冬季,如果广场晚上12点不熄灯,群众是不回家的!在广河城乡的傍晚,打篮球是一道风景,群众只有打尽兴了,才能睡得更香!第二天的精力才更充沛!”
广河人爱篮球,爱到什么程度?
20世纪60年代,为了打篮球,村民们克服困难,自制篮板、自焊篮筐,绑在树上打篮球;
20世纪70年代,广河县培养出了著名篮球运动员马占福,篮球成为广河人引以为豪、人人喜爱的运动,广河县篮球代表队成为临夏州、甘肃省明星队;
20世纪80年代,一场村级农民篮球赛,能吸引全乡甚至半个县域的群众围观,篮球场四周搭着木梯架,还容不下痴迷篮球的观众,院墙上、房顶上、树上都趴着球迷。一些家庭有点积蓄后,首先买的就是电视机,理由很简单——能看篮球赛。
“广河篮球运动的群众基础太好啦!”马孝忠说:“这既与广河县广大群众的生活习惯有关,也与历史上广河人热爱篮球的积淀、传承有关。广河县有30多万人口,全年参与篮球运动的就超过10万人,篮球运动是广河县名副其实的全民健身项目。”
广河,篮球运动发展模式多元化
近年来,广河县抓住国家扶持“一村一场”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,全县102个行政村中85个村实施完成了村级农民健身工程,每个文体广场配套安装了1副篮球架、2副乒乓球台、1套全民健身设备。无论走到哪个乡、哪个村儿,都能看到群众打篮球的身影。
不仅如此,民办体育场馆也迅速兴起,全县已有3家民营篮球馆和多家篮球训练营,为广大群众尤其中小学生篮球爱好者提供了平台,全县正在建设的民营篮球馆还有3家。广河目前已形成了政府重视、群众参与、企业赞助、社会组织办赛等多元化篮球运动发展模式。
转自:11月11日《中国体育报》05版
转载人:王冬
审核人:郝亮